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人文菏澤  > 正文

紅色文學經典為什么常讀常新
——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起

作者: 張存金 來源: 菏澤日報社 發表時間: 2022-09-14 10:02

張存金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會越來越關切,越來越重視,圍繞這個命題的叩問和反思會越來越執著。每當這個時候,紅色文學作品中相關的經典話語,就會像過電影一樣,在腦屏上聯翩展現。而最清晰、最閃光、最動人心魄的,還是那段膾炙人口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其自傳體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借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之口,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深情解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用血與火書寫的英雄史詩。作者是在完全癱瘓、雙目失明的惡劣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躺在病床上口述筆耕,耗費了3年時間,于1933年創作完成的。小說圍繞主人公的成長經歷,講述了保爾從一個不懂事的窮孩子,經歷殘酷戰爭的洗禮和苦難生活的考驗,逐步成長為一個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的動人故事。全書盡情展現了蘇聯“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既有底層小人物對剝削壓迫的奮力抗爭,又有革命戰士在黨領導下對敵斗爭的英勇頑強,更有身殘志堅的青年黨員癡心創作的堅強不屈。這部一出版就引起轟動的長篇小說,通過著力刻畫保爾這一典型形象,贊揚的是一個人在煉獄般的折磨中向命運挑戰的驚人奇跡,謳歌的是一場普通戰士在革命斗爭烽火中熔鑄成鋼鐵戰士的偉大壯舉,弘揚的是一種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戰勝敵人、戰勝病魔、戰勝自我的鋼鐵精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鋼鐵般的英雄人物,就是在革命的疾風暴雨中和生活的熔爐烈火中淬煉出來的。

對像我這樣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從小就受到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教育,篤信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紅旗傳萬代,自幼就懷揣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理想和壯志。而支撐照亮這種人生目標的動力和光源,就是像保爾、江姐、雷鋒這樣的英雄偶像。那些能夠代表他們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的豪言壯語,成為我們這一代人青春成長的精神食糧。特別是保爾那段發自肺腑的生命感言,被有志青年視為勵志的座右銘。從小學到中學,我曾經不止一次把這段話工整地抄寫在筆記本扉頁上,與同學們一起,“看了一遍又一遍,你藍筆點來我紅筆圈,曾經感動得流過眼淚,也曾寫詩詞貼在床邊”。那幾冊承載著青春記憶的筆記本,我舍不得丟棄,一直保存到現在。寫滿工整卻又稚嫩字體的紙頁,明顯浸染了歲月的風霜,變得發灰發黃了。但這段熟悉而又親切的話語,卻早已鏤刻在我的腦海里,至今依然錚錚作響。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所發生的影響是舉世矚目的,迄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先后在30多個國家出版。在蘇聯及其他國家的重大影響自不必說,僅在我們國家的廣泛傳播和影響,無疑就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這本書問世不久,我國就有人從日語本轉譯過來,起初小范圍流傳。1942年,梅益先生從英語本翻譯成書,國內即開始大量印行。由此看來,此書傳入我國已經80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形成了發行、閱讀的第一次高潮。國家和省級50多家出版社競相出版,而且一版再版,僅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出過5版,印刷60余次,發行達300多萬冊。國家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中,始終把這本書列入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長期納入中學生教科書。共青團中央為給青年人樹立人生路標而精選的10本必讀書,這本書列在首位。在權威部門舉辦的“感動共和國的五十本書”的群眾投票評選活動中,此書得票名列第一。北京大學50位文理工商多學科知名教授,分別推薦“我最喜愛的圖書”,其中有48人推薦了這本書。有關專家學者曾對北京重點高校“大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現狀”進行專門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最喜歡的文學作品主人公”中,占第一位的就是保爾。新世紀之初,由中國和烏克蘭合作拍攝的同名電視劇在央視播放,再一次引發讀者對這部作品的關注。播出期間,該書在各地新華書店掀起一陣搶購潮。保爾作為蘇聯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與我國諸多紅色文學經典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一道,成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心中的偶像,成為各界有志青年人生奮斗的榜樣。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在我國歷經多個時代而盛傳不衰,這種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應當說是十分罕見的文學現象。

讀書學習是我多年來的興趣和習慣,這個習慣早在中小學時期就已經養成了。那個年代涉獵的書盡管有點雜亂,但我最喜歡讀的還是紅色文學經典作品。《紅巖》《紅日》《紅旗譜》《青春之歌》《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鐵道游擊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及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還有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等等,都是我中小學階段讀過的。在我的個人閱讀史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應當是接觸最早、閱讀次數最多的好書。由于受年齡和時代的影響,每次閱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特別是對人生意義的認知,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感悟。

少年階段,正是社會主義初建時期,新生的共和國到處是一派轟轟烈烈的躍進景象。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我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對社會主義建設前景和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充滿了真摯的憧憬和向往。保爾堅持理想、樂觀向上的精神,熱愛讀書、吃苦耐勞的精神,鼓舞和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自覺為建設社會主義打好堅實基礎。

青壯年階段,正是改革開放的大轉折時期,社會主義在經歷了成功和挫折之后,反思“實踐檢驗”的效果,開始啟動“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途徑和方式。作為從“十年文革”中走出來的年輕人,我和其他一度迷惘的青年一樣,對社會主義的發展憂心忡忡,對改革開放、撥亂反正充滿期待和希望。保爾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意志,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精神,鼓舞和激勵我們積極投身改革大潮,勇做時代激流搏擊中的弄潮兒。

當我的職業生涯進入最后階段,正趕上踔厲奮發的新時代,適逢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偉大祖國面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艱巨任務。作為在社會主義戰線上奮斗了大半輩子的老兵,我和其他同時代人一樣,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熱切的期盼和充分的信心。這個時候,再一次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種深沉而又強烈的浩然之氣,更加猛烈地在胸中回蕩。保爾為革命理想奮斗不息、至死不渝的精神,為革命事業堅定不移、百煉成鋼的精神,鼓舞和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國夢而不懈奮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分看重物欲、看重享受的人,一度認為這本書過時了。然而,凡是曾經從這部小說中受到過教益汲取過力量的讀者,不論什么時候,不論怎么變化,都始終把這本書珍藏在生命深處。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么百讀不厭、常讀常新?在全國上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砥礪奮進的關鍵時期,應如何從這部著作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正能量?我想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對理想的堅守中汲納精神的定力

保爾的生命長度只有32歲,與他一起在炮火硝煙中出生入死的戰友,也大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小說中描繪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實際上是特殊年代特定時空下的“青春之歌”。青春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身體的發育和成長,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育和養成,也就是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標的選擇和確立。保爾之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了無限的價值;之所以用短暫的生命長度,營建了豐實的生命厚度,就在于他從懂事起就樹立了“為全人類解放而斗爭”的理想和抱負,并矢志不渝地堅守,堅定不移地為之拼搏奮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革命理想的指引下,他13歲就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5歲就加入了共青團,16歲就追隨紅軍上了前線,18歲就成為布爾什維克黨員,并擔任一個地方共青團組織的負責人。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他積極張貼傳單,傳遞情報,還不顧生命危險營救被捕的同志。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帶頭沖鋒陷陣,驍勇過人,受傷也不下火線。即便在革命處于低潮的時候,他從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始終對革命充滿必勝的信念。后來因叛徒出賣不幸入獄,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依然對自己選擇的理想信念無限忠誠,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理想信念如火焰,永遠燃燒著他的激情和斗志,理想信念似燭光,始終照亮著他前進的方向和道路。他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把工作中的日常都賦予理想的意義,雖經千難萬險,卻活得非常充實,非常精彩,非常有意義。

保爾所處的那個烽火年代早已成為歷史,但保爾精神是永存的,是任何時代的人都需要的。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更需要保爾這樣的人。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是保爾精神的主基調。新時代的青年務必要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斗”。理想信念是精神之基,力量之源,老一輩所秉持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要靠幾代人的接力奮斗才能實現。今天,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好了,但奮斗精神一點都不能少,艱苦奮斗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新時代的青年,更應當靠奮斗揚起人生理想的風帆,靠實干奏響更為激昂的青春樂章。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前進的道路上,未必都是坦途和鮮花,必然會有荊棘和險關,這就需要我們高舉理想的火炬,不畏艱難困苦,擼起袖子加油干,把自己的青春無怨無悔地融入為國奉獻之中。那些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的青春奮斗,終將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

二、從對人物的解讀中感悟人生的真諦

作者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和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有溫度、有質感、真實而又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保爾既是一名革命斗士,又是一個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人。他在做好事的同時,也做過傻事、錯事,犯過軍紀,在生活中愛情上也有過失望和悔恨,在生命陷入絕境的時候,也曾一度動搖、絕望,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用作者自己的話說,“這都是由于缺乏經驗,由于年輕,然而多半是由于無知造成的”。這些本真的表現并沒有影響主人公的美好和高尚,反倒讓他的形象更可信、更可親、更可愛、更可敬。一個充滿人性、食人間煙火的保爾,一個從平民百姓、蕓蕓眾生中走出來的保爾,更容易讓各個時代的讀者所接受,所喜愛。無疑,保爾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革命英雄,恰恰是這種平凡和大眾,使他成為超越時間局限的人性英雄,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中的永恒強者。

從另一個角度觀照,小說在形塑人物的時候,勾繪了人物不同時期的個性特征,大致說來,前后展現的是四個“保爾”的形象。第一個是少年時期,是一個不認真學習、喜歡惡作劇、性格倔強的頑皮兒童。后來被迫退學,這讓他萌生了仇恨剝削、反抗壓迫的革命意識。第二個是初戀時期,是一個天真爛漫、活潑開朗的懂事青年。保爾與善良、漂亮、有教養的富家女兒冬妮婭一見鐘情,快樂相處,后來因為強烈的“自尊心”和界限感致使二人分手。這段戀情讓保爾初次嘗受了愛情的甜蜜和苦澀,成為他一生難以忘懷的情感記憶。第三個是投身革命斗爭時期,他以驍勇善戰的姿態出現在戰場,奮勇殺敵,置個人生死于度外,身體多處受傷仍堅持戰斗。后來因身體原因轉移到地方工作,依然全情投入,鞠躬盡瘁。這個時期,他的英勇頑強、不屈不撓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四個是病殘后的創作時期,輾轉在病榻上,竟然完成皇皇巨著,靠的是無堅不摧的意志力。這四個不同時期的形象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動態的、真實的、活靈活現的保爾。

通觀以上解讀,可以感知到一個奮發向上、溫暖柔和卻又堅如鋼鐵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不斷撞擊著生活空間的束縛和不公正,曾經碰得傷痕累累,卻又在各種矛盾的夾擊中自療自愈、自我完善、愈挫愈勇,最終完成了個體內在的啟悟和成長,精神隨之得到升華。這個生命體是多面的、多維的、立體的,是現實的又是理想的。這樣的生命體與不同時代都能發生共振,與各個時期的讀者都能產生共鳴。保爾所經歷的那個時代,未必人人都曾經歷,但是,保爾生命中所遇到過的迷惘、坎坷和艱險,卻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擅于攻堅克難、自律自強的人格力量,對不同時代的人,都能產生正面的影響。蘇聯作家肖洛霍夫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生活的教科書”。我國作家王蒙曾經說過,“我12歲就讀了這本書,一直奉為圭臬”。莫言談到讀這本書的感覺時,說得更為形象,“讀前還是少年,讀后就覺得一只腳已經踏進了青春的大門”。保爾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經歷,為后人提供了許多“教科書”式的經驗借鑒。

三、從對命運的挑戰中感受生命的價值

保爾勇于向命運挑戰,一生經歷了不知多少常人難以承受的磨難,他都憑著堅強的意志挺了過來,幾次倒下又重新站了起來。可是,他怎么也沒有料到,竟然是最后的一擊,使他再也沒能站立起來。虛弱、癱瘓、雙目失明,一步步將他困在方寸之間。一個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一旦束縛在病榻之上,無疑滅頂之災,足以讓一個人的生命黯然失色。對多災多難的保爾來說,這是他生命中最嚴峻的一次考驗。奇跡往往在人生的拐角處發生,斗室和病床限制了一個戰士,但卻成就了一個偉大作家。

被癱瘓和失明折磨著的保爾,躺在病床上,忍不住“夢回吹角連營”,心向“沙場秋點兵”,他將自己非凡的人生經歷,都化作一個個跳蕩的字符,凝聚成一部蕩氣回腸的鴻篇巨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這樣誕生的。當命運像開玩笑一般將他投擲在最不愿意面對的窘境時,他扼住命運的咽喉,勇敢地實現了絕地逆襲。毋庸置疑,保爾挑戰的,是一個人生命的極限,他又一次成功了。這種靠理想和意志支撐的成功,注定為當代和后人樹立了人生的標桿。不同時代的人,都會從這個標桿上,感受生命的價值,汲取生命的營養。

四、從對歷史的反思中把握時代的脈搏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不滿一個甲子,擁有15個加盟共和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就解體了,擁有2000多萬黨員的蘇聯共產黨就解散了。一個執政了70年的大黨和超級帝國,忽然之間就在這個世界上煙消云散了。這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筆下的保爾們所不敢想象的,更是不愿看到的。他們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在自己的國家遭受了重大挫折。如果保爾活著,不知會做何感想。然而,歷史無情亦有情,西方不亮東方亮,共產主義的幽靈,依然在這個世界上徘徊,社會主義的實踐,在我國仍然一如既往、生機勃勃地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進入了極具發展活力的新時代,必將越來越完善健全,越來越發達興旺。

蘇聯的悲劇,讓人警醒,發人深思。面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分裂和倒退,重新審視和思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們更加理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神圣和珍貴,更加理解一個人生命的珍重和寶貴。當年,作為布爾什維克忠誠戰士的保爾,肅立在家鄉松樹林烈士公墓前,說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那段刻骨銘心的話以后,緊接著又說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話,“人應當趕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保爾就是懷著這樣的思想離開烈士公墓,走出家鄉,走向遠方的。保爾的這些話,是說給那些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先烈們聽的,也是說給正在為革命事業奮斗的自己和同志聽的,更是說給接續革命事業的后代人聽的,是說給閱讀這本書的每一個人聽的。這段話如鐘鼓長鳴,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穿越時代,永遠在耳邊回蕩。

最近幾年,隨著對年輕一代佛系、躺平、內卷等一系列現象的關注,與青春相關的理想、初心、奮斗、奉獻等話題的討論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熱烈。當此時刻,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節點上,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反復咀嚼保爾這段意味深長的話,仔細品味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深入思考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一定會有許多新的認識和收獲。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